当前位置: 数据服务> 数据解读

绿色发展 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 时间:2017-01-04 09:11:47
  • 来源:市统计局
  • 阅读次数:
  • 字体:[ ]

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与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起来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一脉相承。绿色发展关系发展全局,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一、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求得发展。发展模式从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态环境代价的粗放模式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模式转变,能源资源利用从低效率、高排放向高效、绿色、安全转型,绿色发展已经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

(一)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近年来,连云港几大战略机遇叠加,在给全市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节能减排压力骤增,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为此,全市不断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全面完成省定目标。

1.节能降耗力度不断加大。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节能降耗有效推进,被评为国家节水型城市。201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电耗比上年分别下降2.92%、4.35%、4.53%。“十二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5.4%。这是在全市高耗能行业较快增长,特别是临港重化工业迅猛发展、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工业结构重型化的形势下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2.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2015年,全市工业二氧化硫产生量9.63万吨,排放量4.16万吨,排放量占43.2%,比2010年下降13.2个百分点;工业氮氧化物产生量3.90万吨,排放量2.88万吨,占73.7%;工业重金属产生量50.27吨,排放量0.75吨,占1.5%;工业烟尘产生量182.50万吨,排放量3.40万吨,占1.9%。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增长情况下,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工业氮氧化物等排放量均比上年有较大下降。

3.强化环境执法监管。2015年累计出动执法检查22097人次,检查企业5476厂次;查处违法建设项目1755个、违法排污企业749家,责令停止建设171家、停产313家、限期整改432家,关停取缔违法企业136家;对332家违法企业实施行政处罚,罚款金额共计1631万元。

4.建成空气超级站。2015年建成的空气超级站为苏北首个,能全面准确反映灰霾污染特征,剖析灰霾污染机理并提供科学依据,配有恶臭等有机物监测仪器,可以解决化工园区异味源及源项分析。空气超级站建成后,全市将能摸清灰霾污染及工业园区恶臭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实现灰霾信息发布,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灰霾天气的防范和恶臭气体监测;报出各时段环境空气中污染物的成分,如挥发性有机物种类和数量、各种重金属浓度、各种阴阳离子种类和数量;查清港城灰霾污染的潜在风险(重点污染源等)及大气环境容量、各化工园区恶臭源等。

(二)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强

加强综合协调,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整治等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1.水环境治理扎实推进。加强水源保护工作,完善联动机制,强化监测预警,加强污染防治,做好跨界沟通,饮用水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东海县玉带河、石英河、自清河和灌云县山前河等4条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基本消除“黑臭”现象;排淡河、西盐河和沙旺河水质有所改善。完成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20个,实施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8条。全市86个水质监测断面达标率69.8%,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断面占52.3%,Ⅳ类水比例24.4%,Ⅴ类水比例1.2%,劣Ⅴ类水比22.1%。其中42个省控断面中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断面占45.2%,劣Ⅴ类占28.6%,城乡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实施“绿化港城”行动。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建成海洋牧场150平方公里,秦山岛、连岛整治修复取得成效,海州湾获批国家级海洋公园,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开展战略环评试点,东海县通过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赣榆区通过国家级生态区技术评估。花果山景区获批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乡镇覆盖率分别达25%和75%,建成国家级生态村7个,省级生态村60个。

3.空气质量优良率全省领先。完善全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动机制,完成省定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燃煤锅炉、挥发性有机物整治任务,实施秸秆禁烧网格化管控。全年整治燃煤锅炉235台,淘汰注册运营黄标车3701台,淘汰黄标车总数17262辆。加强油烟整治,海州区完成20家,连云区完成30家餐饮企业整治。建成大气环境监测超级站,实现对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离子组分等实时解析。2015年全市优良天数累计260天,优良率71.2%,全省排名第二,与上年相比优良天数增加10天,优良率上升1.8%。

4.生态红线监管考核全省第一。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布局、控管结合、分级保护”原则,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理念,持续加大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工作力度,先后出台《连云港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连云港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督管理考核暂行办法》、《连云港市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完善生态红线保护制度体系。全市共划定11类67块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占全市陆域面积22.3%。同时,严格生态补偿资金使用与管理,整合资金重点实施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加大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绩效考核,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三)循环经济发展初见成效

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原则,深入开展资源循环与综合利用,自2005年《连云港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意见》出台后,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步入了良性轨道。

1.农业生态链致富了农民。广大农村因地制宜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以沼气建设为核心,实现改厕、改圈、改厨和推广生态农业新技术相结合,创造清洁环境、提供清洁能源与降低农业成本、发展生态农业相结合,推进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赣榆沙河镇“猪-沼-菜”、欢墩镇“猪-沼-笋”、东海双店镇“猪-沼-花”等循环农业模式有效的延长了生物链,做强了产业链,致富了农民。

2.企业循环改造实现资源再利用。全市多家企业参与万家节能低碳行动,注重解决高耗能和“三废”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良好效果。新海发电有限公司投资235万元完善干出灰系统改造,水耗减少48%,电耗减少45%,灰水排放量减少48%,湿灰零排放,同时将干灰作为铺设公路的建筑材料。德邦公司对于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三废”问题,通过技改实现循环利用,纯碱生产过程排出的热碱液与二氧化碳,通过技术改造新上小苏打生产线,废料成为生产原料,年获利300万元以上;通过技术改造上马的混合煤及废气余热锅炉,解决了煤炭燃烧不充分而产生出的煤渣及废煤气污染问题,每年节约近千万资金。南化连云港碱厂针对连云港水资源比较匮乏问题,先后完成循环水闭路系统节水改造等10余项技改项目,年节水40余万立方米,节约电费及清洗费用200多万元,重复用水率超过了90%;投资5000万元在全国纯碱行业率先从国外引进废液压滤装置,将世界最先进的压滤技术用于纯碱废液治理。废碱液经过无害化处理后产生的清液碱性较低可直排,废液压滤后产生的碱渣可混和制成工程填垫材料,用于渣场扩建、修路以及工程地基建设,为氨碱废渣处理找到一条经济环保的最佳出路。

3.重点行业打造循环系统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电力行业的“煤-电-粉煤灰-新型建材”循环,每年产生近100万吨粉煤灰,全部用来生产水泥、墙材,铺设公路路基。酒精行业“粮食-酒精-酒糟-沼气(饲料)-发电(产粮)”循环,年20000吨酒糟可配成全价生化蛋白饲料25000吨,创利税两千多万元,并可解决数百人就业。化工行业“产品-废水-产品-废水-中水回用-达标排放”循环,通过纳米膜过滤使废水盐度大幅度下降后再利用,最终实现零排放;生产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气体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加以回收利用;含有各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废水通过有机废水处理回收装置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得到再利用。矿产行业“矿物-产品-废物-产品(墙材或制肥)”循环,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工程项目,所产硫酸用于公司高浓度磷复合肥生产,实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减少废物排放。

4.工业园区构筑循环产业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园区通过制定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项目规划,通过产业链的连接,在企业间形成资源共享、副产品互用的大循环圈。园区内的企业从传统的竞争关系转变为上下游配套的伙伴关系,各类资源在精心组织的产业链中得到最大限度利用。市开发区已初步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赣榆临港产业区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创新,重点打造大型石化和钢铁制造两大产业链。一是以新海石化为中心,发展石化下游产业,通过生产装置互联,管道互通,着力发展大炼油、大乙烯、大芳烃,打造沿海大型石油炼化一体化基地。二是以镔鑫特钢为核心,重点发展钢铁辅料配套生产和钢铁下游产品加工产业,建设大型特钢生产基地,带动现代物流业发展。

(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新能源产业以核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和光伏、风电装备制造为主,其中核电、风电装备、光伏装备制造业具有先发优势,发展前景较为广阔。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的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对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2015年,全市新能源产业拥有规模工业企业53家,实现产值500.15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0%。

1.核能发电。按照国家核电发展规划,田湾核电站将最终建设8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1号、2号机组2007年已正式投入商业运行,二期工程3号、4号机组正在建设中,预计2018年投入商业运行,三期工程5号、6号机组已经开工。2015年,共发电166.17亿千瓦时。

2.风力发电。连云港是国家规划的江苏沿海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陆地-潮间带-海上”梯次开发,最终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装机规模。连云港陆上风电场规划两处,南区灌西盐场—燕尾港一线沿海滩涂及湿地,一期10万千瓦项目于2007年11月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由华电集团和中能联合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并于2010年12月建成投产;北区赣榆县一线海堤外侧区域,可建规模10万千瓦。灌云沿海9.9万千瓦风电工程的启动,标志着连云港百万风电基地已经全面铺开。2015年,共发电1.62亿千瓦时。

3.太阳能利用。连云港太阳能光伏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目前,全市拥有唯一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拥有最先进的研发、测试技术装备平台,拥有多项国家专利技术,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出口产品制造基地,拥有太阳雨、苏阳、响亮、利民、三金等30多家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日出东方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上市,拥有太阳雨、四季沐歌两大知名品牌,是国内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龙头企业。全国首个“光伏村”东海县青湖镇青南村,利用居民屋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发电,于2014年投入运行后年发电超过40万千瓦时,不仅实现了用电不花一分钱,还能享受国家光伏发电补贴,赚取上网电费收入。

4.风电装备制造业。2015年,风电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14.46亿元,占全市新能源产业的比重达22.9%。中复连众兆瓦级风机叶片规模位列全球前三、亚洲第一,具备年产万只兆瓦级风力机叶片的能力,产品批量出口阿根廷、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是国内最早为核电站建设提供大口径玻璃钢管道企业,是国内批量出口玻璃钢产品最多的企业。国电联合动力年产能1200MW风电机组,自主研发的6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是目前国内单机功率最大的,代表着我国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制造技术的最高水平。重山风力设备是国内第一家韩资风力发电设备企业,专业生产和制造风塔塔架及相关部件,年生产规模500套风力发电设备,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平,70%的产品实现出口销售。

二、节能减排刚性约束,绿色发展形势严峻

由于地区产业定位的原因,高耗能行业快速发展的一些弊端开始逐步显现,全市绿色发展面临形势严峻。

(一)节能挖潜空间不断缩小。“十二五”以来,全市各项节能措施不断出台,诸多行业能耗结构得到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高。2015年,全市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78家,比2005年多62家;其中年耗能过10万吨以上的企业12家,比2005年多9家。这部分净增出来的重点耗能企业所采用的设备和工艺相对先进,技术节能方面已经几乎无潜可挖,部分行业用能效率已经处于先进水平,节能挖潜空间非常有限。

(二)沿海开发项目产业结构偏重。按照《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部署,钢铁、石化等一批临港重化工业项目相继落户,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较快,能源消耗刚性需求继续加大,全市工业经济进入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加快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逐年提高,综合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断上升,显示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能源消费的增长。

“十二五”期间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情况(%)

行业名称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高耗能行业合计

45.6

49.0

52.6

53.4

53.0

51.8

石油加工

5.3

5.1

4.8

5.0

5.1

4.2

化工行业

15.4

16.2

17.9

17.6

16.8

18.3

非金属

9.6

10.1

9.0

9.6

9.8

9.8

黑色金属

6.7

9.7

13.2

14.8

16.4

15.0

有色金属

4.8

5.0

5.3

3.6

3.3

2.7

电力行业

3.9

3.0

2.5

2.5

2.0

1.8

三、推动绿色循环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把绿色生态作为重要遵循,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彰显连云港的生态魅力,打造绿色美好家园。

(一)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认真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现代生态价值观,推进生活、消费绿色化,增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自觉性和参与环境资源管理的积极性,着力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浓厚社会氛围,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建立能效在线监测平台,完善一企一档环境管理制度,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作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重点,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项目。加快实施钢铁、水泥、建材等重点行业生产循环化改造,更大力度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强化各类开发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争创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积极开展低碳城市试点,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实施万家企业低碳行动。

(二)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聚焦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综合整治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一是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统筹实施控煤、治气、管车、防尘、禁烧工程,加强多领域协同并治。二是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管理,实施蔷薇河、通榆河清水通道工程,抓好地表水、地下水污染防治,消除城市河道黑臭现象。三是加快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切实提升废弃物处置能力,推进污染场地土壤修复试点,确保土壤环境质量实现总体稳定。四是实施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计划,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污染治理,深化化工园区专项整治,完成碱业公司、德邦化工等企业搬迁改造。

(三)倡导绿色消费。在消费引导方面需要各级政府起表率作用,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和消费,影响其他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在使用中注意节约及多次重复使用,逐步做到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和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绿色消费是加减结合的新消费,一方面要倡导节俭的减量消费,遏制满足欲望、过度物质化的高消费,大幅度降低污染和能耗;另一方面要倡导低碳健康的有机消费、文化消费,推动绿色旅游、有机农业、绿色休闲、绿色养老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有效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发展。

(四)深化绿色连云港建设。加强临洪河口湿地等生态保护,启动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创建,推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创成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加快构建核心生态网络体系。一是打造山海风貌港城。以海滨大道为轴线,高水平开发利用海滨、海港,做优做美海州湾黄金海岸风光带,充分展现连云港山海辉映、碧海蓝天的独特魅力。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有序推动连云港区部分地段“退港还城”。二是打造地域文化港城。依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古城、古街、古镇,精心打造蕴含文化特色的城市符号,让城市因文化而更加多彩、文化因城市而更具魅力。三是打造自然生态港城。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构建蔷薇河-临洪河、云台山-连岛、滨海湿地三大生态廊道,实施清水进城工程,完善水岸公园体系,建设城市森林和郊野公园,加快把连云港建成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绿色生态之城。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