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据服务> 统计公报

连云港市连云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时间:2014-09-28 16:15:45
  • 来源:
  • 阅读次数:
  • 字体:[ ]

2007年是全面实施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率先跨越发展的一年。连云区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动力,深入贯彻温家宝总理来连视察重要指示及省委常委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矢志率先跨越,致力再战必胜,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好中求快的新发展。 

  一、综合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6亿元,较上年降低1.3%;第二产业增加值12.78亿元,较上年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16.01亿元,增长18.5%。三次产业的结构由上年的14.3:37.3:48.4调整为11.8:39.2:49.0,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较上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较上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10.79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3.0%,较上年提升了0.4个百分点。全区人均GDP达到23919元,较上年增长18.1%。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强化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新注册个体私营企业1100户。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8.35亿元,较上年增长25.3%,增幅高于GDP达8.7个百分点。国有资本运作能力不断增强,东方资产公司等融资平台迅速发展壮大,融通建设资金18.8亿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积极开源节流,优化调整支出结构。招商引资强势推进,在各乡街道、开发区成立招商局,建立专业招商队伍,集中开展招商活动,来区考察投资客商大幅增加。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组织“在海一方”系列活动,参加和协办省农民体育节、省青少年羽毛球大赛等活动,完成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基础管理进一步加强,利益导向机制日益健全。妇儿发展规划顺利实施。认真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认真做好全区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深化“五五”普法和“平安连云”创建活动,建立应急管理平台,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社会治安安全区”。扎实做好群众信访工作,完善领导干部下访和联系点制度,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市文明形象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综合实力还不够强,经济结构还不合理,尤其是工业发展不充分,重大项目需要进一步突破;对外开放水平还不高,招商引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项目推进还不够快,城市管理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不够高,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

  农业经济持续调优。农业上在抓好小麦、水稻等粮食种植的同时,继续扩大无公害冬枣、大柿和茶叶以及经济作物的种植,板桥街道新增浅水藕500亩。大力发展畜牧业的规模养殖,加快畜禽养殖小区的建设,扩建百头猪场2个、千只禽场3个。扩建云山李庄生猪养殖小区1个。新增海珍品、贝类养殖8000亩,紫菜养殖面积达7万亩,花卉等特色种植面积500亩;建成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园、鑫海紫菜园,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2007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37亿元,较上年降低20.5%,其中,渔业产值3.83亿元,较上年降低17.2%;农林牧产值0.52亿元,较上年降低38.1%。全区水产品产量4.92万吨,较上年降低18.3%。农民人均纯收入7954元,较上年增长9.6%。2007年末,全区实有耕地面积0.83千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7千公[FX:PAGE]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0.87千公顷;棉花播种面积0.12千公顷;油料、蔬菜和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0.28千公顷。粮食总产量0.45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持续攀升。加快园区开发建设,加大项目推进力度,拓展工业经济发展空间。投入12亿元,完成板桥工业园一期10平方公里开发,建成6条共16公里道路,绿化、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基本到位;加快二期15平方公里开发,纵三路大桥即将建成,云门路、226省道以及污水处理厂等工程有序推进;云山中小企业园道路、水电、通讯等设施基本完成。项目建设势头良好,25个重点项目先后开工,15个项目竣工投产。完成工业投资10.78亿元,较上年增长35.9%。开工项目、竣工项目、工业总投资均创历史新高。

  2007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0.7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7.6%。实现全部工业产值44.85亿元,增长29.1%。其中,规模工业现价产值21.88亿元,增长38.1%。规模工业中,股份合作企业工业产值为0.89亿元,增长-16.3%;股份制企业工业产值为11.74亿元,增长47.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产值为7.61亿元,增长41.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工业产值1.20亿元,增长10.7%;私营企业工业产值8.22亿元,增长30.2%。

  企业效益明显提高。2007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32亿元,较上年增长35.11%;利税总额16235万元,增长30.4%;利润总额12238万元,增长41.8%。全区49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了赢利。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工业产销率为98.12%,较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规模工业用电量达3688.11万千瓦时,增长22.7%。

  建筑业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全区17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共实现建筑业施工产值12.83亿元(不含国外施工产值),竣工产值10.71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10.99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11.0%,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达65.94万平方米;期末从业人员达8087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8.21亿元,较上年增长69.0%。二产和三产投资对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撑作用明显。第二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0.78亿元,较上年增长38.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6.71亿元,占全区总投资的69.90%,较上年增长97.6%。

  五、城市建设和房地产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全线推进北固山大道、平山北路、行政路等5条道路,完成填海围堰5400米,启动实施东方国际商务中心、胜利湖景观改造,海滨新城形象逐步展现。完成大港东路、在海一方公园绿化工程,实施胡沟、棠梨水库景观改造,推进重点开发项目,现代化海滨商务区初具规模。加快中山西路、海棠路、大港路沿线美化改造,新建连徐高速零公里处公园、月牙园等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21万平方米,完成海棠路两侧亮化工程,刷新亮化楼体9.4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面积实现倍增,销售面积大幅增长。完成水岛、东疏港通道等地块拆迁工作,拆除各类建筑35万平方米;海滨花园、连岛新村等5个安置小区开工59.6万平方米,竣工20万平方米,首批安置房已交付使用。

  房地产开发势头迅猛。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15.97亿元,较上年增长119.7%,施工房屋面积163.61万平方米,增长229.1%,其中住宅面积133.26万平方米,增长242.0%,竣工房屋面积完成28.09万平方米,增长36.7%,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3.17万平方米。项目数量、投资总额、开竣工面积创历史之最。全区32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全年完成商品房销售收入11.6亿元,实现利润1.72亿元,上缴税收0.98亿元。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61亿元,较上年增长24.3%。

  六、旅游、国内贸易与对外经济

  旅游经济呈现新亮点。连岛景区建成“邓小平和人民在一起”雕塑公园,完善和实施环岛路、大沙湾游乐园改造、大堤东入口扮靓等工程;宿城景区[FX:PAGE]完成旅游规划编制,重建法起寺。接待游客3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亿元。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动了物流、商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现代物流和商贸流通快速发展。启动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德兰家居等专业市场投入使用。全年实现三产增加值16.01亿元,增长18.5%。随着海滨旅游的持续升温,全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在较高的发展平台上依然增势不减。2007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亿元(市核定数),较上年增长17.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4.1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9亿元。

  市场规模继续扩大。截至2007年底,全区拥有消费品市场14个,其中亿元市场数达到2个。亿元市场实现成交额6.1亿元。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年末全区个体工商户达5887户,注册资金12357万元,其中本年新开业660户,注册资金2668万元。全区私营企业达1846家(在地口径),其中本年新增380家,比去年净增252家。

  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2007年,全区招商引资强势推进,在各乡街道、开发区成立招商局,建立专业招商队伍,集中开展招商活动,来区考察投资客商大幅增加。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830.6万美元,较上年增长30.8%。出口创汇2.19亿美元;新批三资企业16家。新增内联项目248个,较上年同口径增长15.4%;引进内联资金31.1亿元,较上年同口径增长48.1%。

  七、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收支节余突出。2007年,全区实现财政收入10.05亿元,较上年增长41.7%。其中中央财政收入1.67亿元,增长3.3%;地方财政收入8.38亿元,增长53.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4亿元,增长17.3%。在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达4.12亿元,增长13.8%,其中营业税收入2.34亿元,增长13.1%。全年财政支出9.82亿元,增长61.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81亿元,较上年增长10.2%。在一般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088万元,增长74.9%;国防和公共安全支出分别为153万元和1244万元;教育支出7322万元,增长27.2%;科学技术支出280万元,增长197.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45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03万元;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支出分别为643万元和71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244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1015万元;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2122万元;交通运输支出331万元;其他支出1571万元。

  八、科技、教育和卫生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实施科技发展计划28项,申请专利112件,通过市级新产品鉴定4个。全年完成科技发展计划35项,其中新产品5项。科技投入总量252万元。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继续提高,开工建设平山明德学校、大港职教中心,完成徐圩寄宿制学校改建,建成西苑中学学生公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考各科成绩均列全市第一。年末,全区共有中、小学和幼儿园40所,其中普通中学5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14所、幼儿园20所。在校学生数20554人(含幼儿园),其中,中小学生数16737人。小学学生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初中阶段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教学条件大为改善,全区各类学校占地面积31.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15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面积10.7万平方米,计算机1455台,图书藏量34.64万册,电子图书藏量1450片。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区实有教师1559人,其中大学专科学历以上教师1289人,占全部教师的比重为82.7%;中小学中高级职称教师达1097人。

  学历教育和成人教育成果突出。2007年,全区拥有各类职工学校、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10所,民办教育28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稳步发展,今年参加报名考试人数1700人,其中接纳新生报名782人,到2007年底,全区累计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的人数[FX:PAGE]已达1045人。

  卫生事业不断巩固发展。全区拥有乡级以上卫生机构11个,其中卫生监督所1个,妇幼保健站1个,预防保健站1个,乡级卫生院8个,拥有病床位22张,卫生技术人员109人;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全年诊疗23万人次。公共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组建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成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区域人口规模继续扩大。随着连云区城区规模的扩大、开发建设和经济的发展的加快,全区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末,全区(含市开发区)户籍人口200986人,同口径较上年末净增829人,增长0.4%;全区城镇人口181517人,乡村人口29469人,城镇人口占全区人口比重85.3%。2007年,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9.47%,较去年上升了0.29个百分点;女性晚婚率73.22%,比去年下降了2.77个百分点;节育率达90.14%;全年人口出生率11.1‰,比去年上升了2.31个千分点;死亡率8.54‰,比去年上升了3.3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6‰,比去年下降了1.06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城镇集体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869元,较上年增长27.0%。农民人均纯收入7954元,较上年增长9.6%。城市住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3455元,较上年增长15.0%。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完善。全年共开发就业岗位7165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83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3142名,劳动力转移2424人,农村劳动力培训1203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482人,创业培训96人,全年共核发职业资格证书652本。失业保险基金征缴额505万元。全年新增养老保险职工2504人,到2007年底全区累计参加养老保险职工达15548人;全年新增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2689人,2007年底全区累计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累计达13268人;劳动部门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14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2%。年末全区收养性福利机构拥有床位110张,年末在院人数60人。年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82人,较上年增加24人,全年农村低保金共计发放19.1万元,较上年增加了3.1万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513人,较上年减少126人,月保障标准为200元。

  注: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