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灌云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灌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实现两个进位、奋力崛起苏北”的奋斗目标,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创新、团结拼搏奋进”的新时期灌云精神,全面贯彻“创新创业创特色、提速升位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实施“项目兴县、环境立县、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按照“在强势推进跨越发展中构建和谐”的主基调,解放思想,放胆实干,克难向前,快速推进,促使灌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综合
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县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93亿元,较上年增长1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8.30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1.28亿元,增长28.1%;第三产业增加值16.35亿元,增长17.2%。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63元,较上年增长18.7%。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6.4:33.9:29.7调整为32.7:38.0:29.3。
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8.30亿元,较上年增长6.5%;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17亿元,增长2.3%。
种植业稳定增长。全年种植业产值22.64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56.4%,较上年增长8.5%。全年粮食产量为70.93万吨,增长12.3%,其中夏粮26.71万吨,增长6.6%;秋粮44.22万吨,增长16.0%;棉花播种面积17.59万亩,产量1.44万吨,增长19.0%;水果产量7.32万吨,增长3.7%。
林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年实现林业产值3214万元,全年营造成片林3.75万亩,植树总量530万株,道路绿化293公里。造林面积、植树总量列全省第一,被评为省、市绿化造林先进县。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牧业完成产值11.22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27.9%。全县三禽饲养量1798万羽,较上年略有增长,大牲畜饲养量8.94万头,羊饲养量55.76万头,生猪饲养量88.71万头,初步形成沂河淌万亩种草养畜养禽示范带。
渔业生产不断增长。全年实现渔业产值达3.72亿元,较上年增长5.7%。水产品产量3.81万吨,增长6.4%;其中海水产品0.9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淡水产品2.86万吨,增长15.8%。初步形成沿海滩涂精养、海淡水工厂化养殖以及善后河网箱养殖等水产养殖基地。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海堤达标建设工程快速推进,新沂河整治工程征地拆迁工作已进入扫尾阶段。全县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疏浚大沟31条,完成农村水利建设土方1510万方,新建防渗渠90公里。疏浚整治庄河1052公里,完成土方633万方,名列全市第一,位居全省前列。第六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通过省、市级验收,项目开发面积5.28万亩,其中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5万亩,建设优质牧草示范基地1.0万亩,节水农业示范基地0.78万亩。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增高性能收割机100台,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62万千瓦,农机化作业水平达到78%。
农村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全年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6.2万人,占41.7%;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创造的农村社会总产值达16033元,增长11.3%。据农村百户居民抽样调查,全年人均家庭经营总收入3391元,增长7.2%,家庭经营费用支出1133元,每百元收入的费用由上年的34.77元下降到33.41元。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经济突破历史,主体地位日益凸现,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7.01亿元,较上年增长4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9.20亿元,增长48.9%;规模以下工业完成产值57.81亿元,增长36.8%。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创产值15.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3.3%,增长22.0%。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FX:PAGE]收入28.24亿元,增长49.9%;实现利税总额22066万元,增长61.8%,其中利润8906万元,增长50.1%。产值销售率达97.3%,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49.2%,较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3.33次,较上年加快0.64次。
主要产品生产势头较好。在全县主要工业产品中,年产化肥2.33万吨,增长20.2%;饮料酒980吨,增长73.1%;合成氨3.19万吨,增长20.2%;棉纱1.19万吨,较上年下降22.9%;人造纤维板3.76万立方米,下降0.4%;水泥5.16万吨,下降12.8%。
建筑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44亿元,增长32.7%,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9.7%,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6.61万平方米,增长64.6%,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09.8万平方米,占94.3%,增长80.7%;建筑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年末从业人员891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52人,增长45.0%,占从业人员的18.5%。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59.56亿元,较上年增长53.1%。其中工业投资完成41.59亿元,增长68.5%;民营经济完成投资37.94亿元,增长70.1%。在规模以上投资中,城镇规模以上完成投资33.20亿元,增长100.8%;房地产完成投资2.89亿元,增长89.6%。民营经济完成投资21.72亿元,增长202.7%,其中个体私营完成投资19.77亿元,增长4.55倍。在农村投资完成额中,工业投资完成15.49亿元,增长2.4%;民营经济完成投资16.22亿元,增长7.3%,其中个体私营完成投资16.09亿元,增长19.2%。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紧紧围绕建设苏北一流山水旅游工贸城市的奋斗目标,突出重点,扩大投入,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全年开工建设城建重点工程103项,全面完成小鸭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县城管道燃气一期工程,部分小区安装入户,广电大厦主体工程完工,污水处理厂截流管网及厂区建设快速推进,行政中心、会议中心、西环路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高度重视规划工作,编制完成《县域发展战略规划》、《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临港产业区发展战略规划》、《大伊山旅游经济区总体规划》等十大专业规划。按照“彰显个性、展示形象”的要求,倾力打造县城三大出入口,对伊山路、胜利路、向阳路等主干道建筑物实施高标准亮化,亮化面积达26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投入11.8亿元,完成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铺设道路207万平方米。组织开展县城环境综合整理,铺设人行道板4万平方米,,完成拆迁面积8.9万平方米,为县城品位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贸易、外经
商贸流通快速发展。全县商贸流通市场多层次多元化竞争格局逐渐形成,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0亿元,较上年增长15.9%。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业为1.87亿元,占15.9%,增长9.2%;零售业为25.83亿元,占86.7%,增长16.3%;住宿业788万元,增长27.3%,占0.3%;餐饮业2.01亿元,增长15.9%,占6.7%。全年新建综合市场2个,新增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全县市场实现成交额26.66亿元,较上年增长5.1%。
招商引资积极推进。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落实招商引资及新上工业项目责任制,在县乡机关全面推行“三三制”招商,组团参加江苏国际农洽会、苏北经贸洽谈会、海外江苏之友等重大招商活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引进内联资金29.9亿元,增长7.6%;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603万美元,增长147.0%。
对外经济全面增长。加大政策扶持和协调服务力度,扩大毛毯、工艺鞋、玩具、铸件、冷冻食品等传统产品出口规模,完成自营出口2096万美元,较上年增长28.4%。强化对外劳务培训、规范对外劳务市场,新增境外劳务1520人,完成外经营业额2880万美元,增长25.2%。
六、交通、邮电
[FX:PAGE]交通条件继续得到改善。重点实施县乡村道路通达工程,构筑城乡交通网络,促进城乡联动发展。投资近6000万元,按一级公路标准路面施工的242省道灌云段稳步推进;续建236省道灌云段,按二级公路标准施工,投资完成7000多万元;投资8500万元完成县乡道路85公里;投资2275万元完成45.5公里乡乡道路;投资6500万元完成260公里乡村道路建设任务;投资1500万元改造完成龙苴大桥等8座县乡公路危桥。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万余公里。
邮电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81亿元,较上年增长16.1%;全县电信交换机总容量21.19万门,较上年增加0.23万门;全年新增电话用户1.31万户,电话用户达18.5万户,增长7.6%;移动电话用户12.12万户,增长15.3%;当年新增小灵通用户1.63万户,累计用户达到3.98万户,较上年增长27.2%;宽带网用户达9514户,增长26.1%。
七、财政、金融
财政状况逐步好转。围绕“财政增长”目标,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强化征收责任,规范税收秩序,加强财税管理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完善,依法理财,力保重点支出,为全县的发展、改革和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01亿元,较上年增长61.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33亿元,增长55.8%。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73亿元,增长22.6%。
金融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45.7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4%;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3.6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全年完成保费收入1.28亿元,较上年增长12.4%,较好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八、科技、教育、文化
科技工作成效明显。全年共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8项,其中上报省级项目16项;实施各类科技项目37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项目8项,市级25项;组织科技项目验收和科技成果鉴定24项,完成专利申报100项,组织送科技下乡15次,共上报争取省、市科技项目资金达90多万元。全县科技项目推广和示范园区建设都取得了较好成就。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全县179所中小学,在校学生17.13万人,其中在校中学生8.09万人,小学生9.04万人;专任教师8062人,其中中学教师4447人,小学教师361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有367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6%。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师教干队伍竞争上岗,择优聘任,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狠抓教育教学质量,高考本科达线率25.1%,中考优生率达23.5%;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校校通”工程进一步完善,接入城域网学校达80%,新扩建中小学校舍2万平方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不断提高。
文体艺术繁荣活跃。全县共有文化事业机构33个,乡镇文化中心20个。广播电视覆盖全县城乡,年内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15万户,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5.45万户。全年共主办、协办、联办各类大中型文化活动60余场,小型广场文化活动780余场,参与演出人员3000多名,观众近34万人次。大伊山石棺墓遗址保护完成近300米的石护坡、围栏、大门等基础性工程,对石棺墓进行了清理,整个本体保护工程进展顺利
九、卫生、体育、环保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14个,病床1327张,卫生技术人员1476人,其中执业医师455人、执业助理医师227人、注册护士550人、药剂人员102人。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儿童计划免疫覆盖97.6%,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省平均水平以下,获得省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称号;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参合农民68万人,参合率达91.0%;开展乡村卫生环境集中整治和“六清六建六创”活动,使农村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不折[FX:PAGE]改善。
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积极组织运动员参加市、省级各种体育赛事,全年共获得市以上各类体育项目奖牌230枚,其中金牌80枚、银牌95枚、铜牌60枚,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大力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环境噪声功能区达到国家规定的区域环境质量标准;建设项目环保环评率、三同时执行率达100%;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省级评审。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达107.50万人。出生人口13324人,死亡人口2811人;计划生育率92.39%,较上年提高1.91个百分点;在全县总人口中:男55.76万人,女51.74万人;农业人口62.73万人,非农业人口44.77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据县农调队百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940元,较上年增长10.0%;生活消费支出2240元,增长12.4%。农村居民年末人均住房居住面积25.06平方米,增长0.9%。年末百户拥有住宅电话86部、移动电话67部、电视机111台、洗衣机54台、冰箱7台、摩托车30辆。全县在岗职工人数达43466人,年人均工资13799元,较上年增长2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35元,增长11.0%;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4269元,增长6.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2.76亿元,较上年末净增4.45亿元,增长15.7%;人均储蓄余额达到3048元,增长12.8%。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年征缴企业养老保险费4878万元,发放养老金6935万元,退休人员社会化发放率为100%。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共落实城镇低保对象2237人、农村低保对象2.1万人,农村低保金纳入“一折通”发放。完成7所敬老院改扩建工程,五保户集中供养率50%以上。县属困难和破产关闭的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发放五项补贴4416万元。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新增就业4000人、再就业1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6%。县城的小城镇建设和开发不断加快,县城的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卫生环境不断好转,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得到完善。居民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全县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
注: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