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据服务> 统计公报

连云港市灌南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时间:2014-09-28 16:34:26
  • 来源:
  • 阅读次数:
  • 字体:[ ]

灌南县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灌南调查队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日

2008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全面奔小康,建设新灌南”为主线,按照“发展速度全省争一流,综合实力苏北进十强”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半岛大推进、产业大提升、城乡大改观、社会大和谐”的总体要求,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努力克服和化解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影响,立足工业为本,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全县经济总体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 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简称GDP)79.25亿元,较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5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40.13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22.37亿元,增长18.7%。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0元,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12472元,按现行汇率折合1825美元,较上年增加2740元,增长15.9%。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县二、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24.2:46.4:29.4转变为21.2:50.6:28.2,“二三一”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巩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75.8%提高到78.9%,提升了3.09个百分点,二产首次超过经济总量的半数以上。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6%、66.6%和23.8%,分别拉动GDP增长1.5个、10.3个和3.7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工作不断增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806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1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0703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输出668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5%,较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进一步加大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全年农村劳动力培训10006人,再就业培训3044人,创业培训417人;职业技能鉴定2397人、发证2114人。

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年末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1271家,净增219家;从业人员35190人,净增2726人;个体工商户8950户,净增59户;从业人员13024人,净增677人。民营经济实现入库税收7.625.19亿元,较上年净增加2.43亿元,增长46.8%。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仍不够大,自主创新能力尚不够强,产业集聚还需进一步提升,经济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够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需完善;弱势群体生活还比较困难,涉及民生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尚待有效解决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实现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97亿元,较上年增长12.3% 。其中农业总产值18.22亿元,增长12.0% ;林业总产值0.96亿元,增长7.1;牧业总产值6.87亿元,增长18.5%;渔业总产值2.79亿元,增长7.4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13亿元,增长5.6%。 

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127.3万亩,较上年增加6.9万亩,增长5.7%;粮食总产量达59.5万吨,增加4万吨,增长7.2%。其中:夏粮总产量达25.3万吨,增长7.7%;秋粮总产量为34.2万吨,增长6.7%。经济作物产量稳定,棉花种植较大调整。全年油料种植面积1.47万亩,较上年增长 7.3%,总产量2248吨,增长9.1%;蔬菜播种面积 13.9万亩,较上年增长0.1%,总产量51.4万吨,增长0.8%;棉花种植面积0.36万亩,较上年下降64.7%,产量299吨,下降70.8%。畜牧产量稳定增长,水产产量略有下降。全年肉类总产量2.9万吨,较上年增长5.9%;水产品产量2.86万吨,下降5.3%。

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年新创无公害农产品品牌7个、有机食品品牌2个,无公害产地2个,建成国家级绿色浅水藕标准化示范区和省级绿色小麦标准化示范区。全县农机总动力达59.45亿千瓦,增长7.96亿千瓦;大中型拖拉机(含变型拖拉机)达2306台,新增713台,配套机具达500部;小型拖拉机保有量为29755台, 新增800台,配套机具达28000部;联合收割机达2300台,新增350台,其中高性能新增58台,油菜(玉米)收割机33台;机动插秧机859台,新增211台;农机作物秸秆还田机及综合利用机械新增819台;新增三麦播种机500台;植保机械达4033台,新增687台。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76%,完成机耕面积约为68万亩,机耕率100%。农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年疏浚河道21条,整治村庄河塘470条,改造中低产田4万亩。 

[FX:PAGE]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工业生产在逆境中取得新的突破,全年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99.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2.63亿元,可比价较上年增长18.4%,工业对GDP增长直接贡献率达54.1%,拉动GDP增长8.4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显著。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8年末,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数达192个,较上年末新增47个、净增43个;年生产超亿元企业达28个,较上年增加9个,增长47.4%;规模企业支撑作用日益显著,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现价总产值103.8亿元,较上年增长52.8%;规模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6.2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0.3%,较上年提升8.2个百分点,可比价较上年增长25.5%。

工业效益稳步提高。全部工业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4.2亿元,较上年增长33.7%,其中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0.4亿元,增长42.1%;企业获利能力有所增强,增幅实现较大提升,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利税14.2亿元,增长48.8%,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利税9.23亿元,增长39.8%;工业产销衔接良好,全部工业和规模工业产销率分别为96.8%和96.2%。民营工业贡献突出,增长幅度持续上扬。

建筑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县有建筑业资质企业23家,其中总承包企业11家,占总企业数的47.8%;专业承包企业5家,占总企业数的31.7%;劳务分包企业 7家,占总企业数的30.5%。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0.1亿元,较上年增长14.9%。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9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178万平方米,增长32.8%。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额高位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18.2亿元,较上年增长51.2%。投资规模不断增大,全年规模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07.7亿元,增长57.3%。其中,城镇规模以上投资完成85.51亿元,较上年增长68.3%;农村规模以上投资完成22.2亿元,较上年增长25.4%。在建固定资产投资过亿元项目35个,占投资项目总数的17.3%,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53.7%。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3亿元;第二产业投资101.4亿元,增长94.5%;第三产业投资16.5亿元,增长27.1%,二、三产业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99.7%。工业投入101.39亿元,较上年增长5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完成91.29亿元,较上年增长53. 7%。房地产开发保持平稳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3.93亿元,较上年增长26.9%。民营经济投资88.17亿元,较上年增长47.3%。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建成盐河四桥、新港大道一期、204国道新沂河特大桥等重点交通工程,改造危桥69座,改建农村公路221公里,建成农村客运站7个、候车亭50个。重点工程进展迅速,新沂河整治工程全面完工,盐灌船闸、疏港航道沂南船闸顺利完成闸室主体工程。扬州路、徐州路、周口河东侧等景观带顺利建成,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81平方米,新建道路实现绿化亮化全覆盖。配套设施更加齐全,建成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城东污水处理厂、城区供水管网和燃气管网等市政工程全面推进。完成220千伏金庄变、35千伏长茂变增容工程,实施通榆河北延等重点工程杆线迁移和65处通讯基站建设,实现自然村通宽带网络工程。

五、国内贸易和开放型经济

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6.9亿元,增长25.9%,增幅较上年同期提升了8.3个百分点,保持了较强的增长势头。其中,限额上企业完成4.97亿元,增长76.4%;限额下企业完成8.1亿元,增长25.3%;个体零售合计13.79亿元,增长14.6%。分地区看,县城零售额15.8亿元,增长18.2%;县以下零售额11.06亿元,增长38.6%。分行业看,全县批发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67亿元,增长37.9%;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8.95亿元,增长21.9%;住宿业实现零售额0.43亿元,增长7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8亿元,增长31.4%。

招商引资强力推进。继续深化外向带动战略,不断拓展投资领域,切实优化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再上新的台阶。全年共实施项目309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35亿元,其中当年新增项目223个、引进客方到位资金84.2亿元。新增内资注册企业256个,其中一产项目25个、二产110个、三产174个,内资企业新增注册资本11.3亿元。

[FX:PAGE]  

外向经济平稳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5889万美元,较上年增长65.2%。其中出口5410万美元,增长65.2%,继续保持较快增势。期末在海外劳务人数2205人,较上年末增加430人,增长24.2%;实现外经营业额2540万美元,增长20.1%。引进外资总额继续攀升,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全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37亿美元,较上年增加2353万美元,增长20.8%,增速较上年回落80.7个百分点。

六、交通、电力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扎实推进。交通路网建设较快,全县新增县乡村等级公路221公里,等级公路里程达1612公里。客货运输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504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2%;客运周转量12088万人公里;水运货运量7.8万吨;水上货运周转量2207万吨公里,增长13%。 

用电总量稳步提升。全年全社会累计用电量达5.95亿千瓦时,较上年增长21.1%。其中,工业用电量3.99亿千瓦时,较上年增长19.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19亿千瓦时,较上年增长20.3%。 

邮电通信较快增长。邮电业务总收入1.86亿元,较上年增长12.7%。其中,邮政业务收入2946万元,增长17.0%;通讯业务收入1.57亿元,增长12.1%。年末电话交换机容量26.5万门,较上年增长7.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2.73万户,较上年末增加0.3万户;小灵通用户2.6万户,大灵通用户0.35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1.55万户,较上年末增加4500户,增长40.9%。移动通讯快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总数达18.16万户,较上年末增加5.03万户,增长38.3%。 

七、财政、金融与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财政收入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累计实现财政总收入19.58亿元,较上年净增7.55亿元,增长62.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48亿元,增长67.8%,增幅全省第一。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各项税收收入5.31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71%;从税收来源看,主体税种普遍增收,增值税、营业税分别较上年增长44.5%和22.1%。财政支出同步增长,全年财政总支出23.6亿元,较上年增支8.2亿元,增长53.5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5.5亿元,较上年增长43.9%。

金融存款余额较大提高,居民储蓄上升较多。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3.38亿元,较年初增加4.87亿元,增长12.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64亿元,较年初增加5.17亿元,增长20.3%,人均储蓄存款4822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6.49亿元,较年初增加2.46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29亿元,较上年增长29.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22亿元,增长4.4%;人寿险保费收入1.07亿元,增长36.2%。全年赔付支出1041万元,下降30.4%,其中,财产险赔付647万元,下降35.9%;寿险赔付394万元,下降18.9%。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取得新辉煌。全年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6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8项、省级6项、县级22项。全年新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省级公平技术服务平台1项。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专利110项、获授权50项、发明2项。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65所,在校学生109487人,其中,义务教育83783人,普通高中15890人,职业教育9814人;在职教职工5976人,其中专职教师5421人。全年有2855人参加高考,2118人被各类院校录取,其中本科874人、专科1244人。小学、初中在校生巩固率100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80.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0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特殊教育招生155人,在校生15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3996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新扩建校舍12840平方米。成职教育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各类职业技术培训 11.26万人。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各类学校生均财政经费拨款标准得到提高,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和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工程启动实施。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广电异彩纷呈。全县共有电影放映单位3个,其中影剧院1个;乡镇文化站14个,县级剧团1个、文化宫1个、文化馆1个;革命纪念馆1个。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年共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室120个,农家书屋70个。全年创作小品、书画、歌舞等各类文艺作品180余篇,7幅书画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全年举办各类大中型文化活动600余场次,成功举办建县50周年庆典和《情缘灌河,相约灌南》大型文艺晚会。积极实施“三送”工程,全年送戏下乡182场,送电影下乡2868场,送书下乡21000册。广电事业快速发展,率先试点广播电视“双入户”工程,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9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66%,广播信号覆盖率100%。

[FX:PAGE]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精彩奔放,建立省、市、县三级体育传统学校体系36所,其中市合名10所,全年举办各类群众健身比赛活动30余次。竞技体育成绩斐然,全年共向市级以上运动队输送26人。我县运动员参加国际、国内及省市大赛10余次,共获得市以上奖牌85枚,其中全国以上奖牌10枚,省金牌8枚。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73个,其中综合医院5个、乡镇卫生院20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妇幼保健所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246张,卫生技术人员1395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673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质增效。全县62.1万农民实现全覆盖,参合农民住院医药费用实际补偿比例达42.33%。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新改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建设成效显著。全县新增市级卫生镇2个、卫生村4个;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8268万座。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数量实现有效控制。据公安资料显示,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75.28万人,较上年末增长15.38‰,其中男性39.55万人、女性35.73万人,户籍男女性别比为110.7。全年人口出生率10.77‰,死亡率5.86‰,人口自然增长率4.91‰,计划生育率达95.92%。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620元和4804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9.7%和13.1%;职工工资收入大幅跃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突破2万元,达20603元,较上年净增加3381元,增长19.6%。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消费结构继续优化,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分别增长14.5%和11.6%,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支出比重稳步上升,恩格尔系数较上年下降2.6百分点,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达224部,较上年增加11部,百户电脑拥有量15.8台,较上年增加2.1台;居民生活环境明显优化,居住条件大为改观,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36.58和29.96平方米。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年末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至28663人,医疗保险参保职工达30527人,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33792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2600人。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劳动合同签订率达70%。提高五保老人供养标准。全县共有五保老人1191人,其中集中供养1073人、分散供养118人,入院率达90.1%。集中供养2600元/年/人、分散供养1800元/年/人。共有农村低保16057户、27261人,占农业人口的4.38%,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452.393万元,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