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赣榆县紧紧围绕“三年再造新赣榆,五年冲刺百强县,十年全面达小康”的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亮点突出,为完成“十一五”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90亿元,达到91.82亿元,较上年增长17.4%,增速为1995年以来最快的一年;总量较上年净增17.02亿元,增量创十年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95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实现37.28亿元,增长28.7%;第三产业实现30.59亿元,增长18.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为8507元,首超1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0.8:36.1:33.1调整为26.1:40.6:33.3,非农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36%,较上年提高0.87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增势迅猛。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54.66亿元,增长27.2%,高于GDP增速9.8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一、二、三产业民营经济的增加值依次是10.18亿元、28.21亿元和16.27亿元,分别增长8.5%、35.7%和27.9%。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超过8成,达到了85.7%,拉动GDP增长14.9个百分点。
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是:工业主体地位仍不够突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全面丰收。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62亿元,较上年增长7.6%。粮食播种面积107.93万亩,较上年增加2.48万亩,总产量41.92万吨,增长17.0%;油料种植面积20.26万亩,总产6.00万吨,增长11.5%。完成成片造林3.66万亩,其中用材林0.26万亩,防护林2.47万亩,经济林0.93万亩,建设绿色通道62.3公里。全年出栏肉猪44.85万头,增长15.9%;出笼家禽457.17万羽,增长13.3%。水产品产量31.23万吨,增长3.7%。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全年种植蔬菜41.5万亩,新增设施栽培1.5万亩,新建出口创汇蔬菜基地4000亩。新发展高效农业面积6.2万亩,亩均效益达到3500元以上,被省委、省政府评为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进县。积极推广“猪-沼-果”、“猪-沼-笋”模式,实现了能流、物流的多次循环、增值,“猪-沼-菜”四位一体沼气利用模式被中央党校列为培训教材。新发展无公害基地4.4万亩,新创无公害农产品品牌8个,门河中药材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
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特色,努力在优势产业上下苦功,重点培育了十大农业优势产业;扶持培育农业专业市场,实现农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优势产业,赣榆县筛选出绿宝蔬菜、富裕食品、文峰木业、昌泰食品、全顺食品等涉农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实现了“农业优势产业-农业专业市场-涉农龙头企业”三者间的良性互动,推动了赣榆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沙河万亩蔬菜基地、墩尚万亩草莓基地和欢墩万亩芦笋基地已成为赣榆县主要农产品创汇基地,金山鹌鹑产业被确定为省高效农业百项工程项目。
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达5770万元,治理面积5.95万亩,净增耕地5000余亩,创历史最好成绩;投入1229万元,疏浚整治县乡河道26条,计102.9公里;实施部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防渗渠道17公里,新建、改建配套建筑物67座;56.7公里海堤达标工程已全部完成;投资1379万元,实施了6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同时完成了59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体实施方案编制;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5.2万千瓦,增长23.7%,全县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9%。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按照“十有六化”要求,在全市率先启动新农村建设,建成了宋庄柳[FX:PAGE]杭、罗阳大沙等61个新农村服务中心,并在全省率先启动海头镇信息化示范点建设。投资421万元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铺设管道41.83公里,解决了1.5万人的饮用水问题。新建农村公路358.3公里,实现行政村水泥路通达率100%,客运班车通村率达96%。新建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2600处,改厕2000座。培训农民5.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实施“百村体育工程”,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有体育场地目标。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31.24亿元,增长30.1%,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4.0%,较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年末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5家,较上年末新增60家,净增54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9亿元,增长3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21亿元,增长57.7%;实现利税总额3.40亿元,增长56.9%,其中利润1.49亿元,增长60.2%;工业产品销售率99.5%,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年纳税过百万元工业企业22家,较上年增加7家;纳税过千万元工业企业3家,其中东成化工和金山化工纳税额超过2000万元,分别达到2360和2231万元。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在列统的27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23种,其中生产原煤77.64万吨,增长7.2%;大米9.31万吨,增长46.7%;精制食用植物油1423吨,增长109.6%;鲜冷藏肉2.62万吨,增长308.4%;配混合饲料4.62万吨,增长36.8%;糖果7756吨,增长51.6%;酒精1.78亿升,增长63.4%;服装669.09万件,增长28.2%;桑蚕丝1303.5吨,增长68.5%;人造板13.72万立方米,增长89.3%;机制纸板0.39万吨,增长17.9%;家具1.42万件,增长354.1%;化学药品原药4426.27吨,增长160.1%;水泥57.27万吨,增长11.6%。
工业用电量高速增长。全年工业用电量达4.41亿千瓦时,较上年增长34.8%。其中轻工业用电量1.21亿千瓦时,增长35.2%,重工业用电量3.20万千瓦时,增长34.5%,轻工业用电增幅快于重工业0.7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04亿元,增长22.5%。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完成产值54.38亿元,增长15.3%;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率、质量监督率、安全监督率、应监理工程监理率和工程合格率均达100%,获市文明工地8个、市优装饰工程奖1项、市优工程“玉女峰杯”4项。年内再次获得江苏省“建筑之乡”荣誉称号。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17亿元,增长40.0%。其中工业投资50.21亿元,增长54.5%。规模以上投资57.87亿元,增长4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43.98亿元,增长60.6%。
民间投资成为投资的主体。全年共完成民间投资61.90亿元,增长46.1%,增速较全社会投资高6.1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88.2%,较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39.0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72亿元,增长69.1%,占全社会投资的6.7%。全年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60.4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4.70万平方米,销售面积34.42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销售额6.39亿元,商品房销售平均单价1857元/平方米,较上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全年在建项目200个,当年新开工项目148个,万海石化、海洋石化、金茂源、嘉宝科技等过亿元项目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253亿元的新奥新能源项目正式签约。年内东成酒业二期、凯隆实业、天天海藻、华盛化工、龙河酿酒、志峰化工等44个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完工投产运营。
重点园区建设取得突破。全县现有四大重点园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4亿元,新修道路10公里,新增绿化25万平方[FX:PAGE]米,建成区面积达到了40平方公里。经济开发区加快南扩步伐,被评为长三角地区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海洋经济开发区彰显特色,完成工业投入1.7亿元;柘汪临港产业区强推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对接岚山港,实现了园区形象和招引重大项目的突破;海州湾生物科技集聚区成功开创了企业、乡镇建设园中园的园区开发新模式。柘汪临港产业区、海州湾生物科技集聚区已经初步具备了承接重大项目的能力。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开放
消费市场日趋兴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0.49亿元,增长16.1%。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35.78亿元,餐饮业零售额4.56亿元,分别增长13.5%和43.1%;县城消费品零售额24.08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6.41亿元,分别增长23.2%和7.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12亿元,增长8.7%。
个私经济发展迅速。年末,全县共有商品交易市场24个,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39亿元。私营个体经济成为商品生产和交易的主体,年末个体工商户达17369户,私营企业2715户,分别较上年末增长19.9%和40.3%。
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3613万美元,增长50.2%,其中出口总额3356万美元,增长60.9%;外经营业额4072万美元,增长22.3%;期末在外劳务人数3503人。
招商引资富有成效。成功举办第六届徐福节,连续实施了“大干100天,提前过半年”和“决战120天,提前进入2007年”等专项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招商活动,继续推进全民招商、专业招商,着力招引重大项目,全年引进内联资金到位31.9亿元,增长35.3%。全年新批外资项目42个;协议注册外资1.75亿美元,增长9.4%;注册外资实际到账额6449万美元,增长82.7%。
六、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路网日臻完善。率先在全省实现了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镇道、村道六级公路联网畅通,完成厉大、戴盘、青殷、厉阚、徐夹等县道改造工程,使县内二级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00多公里,构成了以县城为中心、镇为次中心、行政村为节点的县城到镇半小时、相邻镇15分钟、镇到行政村10分钟车程的“八纵八横”交通网。实施海堤达标工程,有71.2公里海堤公路实现简易通车。启动242省道改造工程,临洪河大桥开工建设。全年改建、改造了黑林河大桥等19座危桥。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767公里,年内投放104辆新客车上线营运,实现客运量1057万人,增长68.6%;客运周转量5.05亿人公里,增长4.3%。
邮政通讯业务进一步扩大。完成邮政通讯业务总量1.50亿元,增长21.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29亿元,增长34.8%;年内改造邮政配送网点16处。电信业务总量1.21亿元,增长16.4%;年内净增固定电话和小灵通3万部,移动电话和宽带用户分别达到19.8万部和1.4万户。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实力实现新突破。全年财政总收入突破8亿元,达到8.19亿元,增长67.9%,增幅全省县级第一;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00亿元,增长53.2%,增幅全省县级第四。
财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54亿元,增长20.3%。其中工业交通等部门事业费支出0.24亿元,增长79.4%;教育支出2.10亿元,增长20.7%;行政管理费支出0.89亿元,增长27.4%;城市维护费支出0.04亿元,增长56.5%。
金融业务强劲增长。全年共落实银企合作项目73个,合作实际资金5.9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金额59.55亿元,较年初增加8.74亿元,增长17.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4.17亿元,较年初增加5.93亿元,增长15.5%;各项贷款余额33.01亿元,较年初增加7.07亿元,增长27.3%。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4亿元,增长10.1%;理赔金额2300万元,增长54.6%。
八、科学技术、教育和旅游业
科技事业硕果累累。积极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14家[FX:PAGE]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25项。组织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6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1项,省科技攻关6项,省成果示范10项,省创新服务机构建设1项,省星火计划11项,省星火计划贷款贴息6项,获得无偿科技拨款363.6万元。全年组织申报发明型、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型专利89件,授权专利15件,获得国家专利10件。全年完成8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获市级高新技术产品认定10个,连云港中大海藻工业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获“省星火龙头企业”称号。改进信息服务机制,建成“赣榆星火科技110”网站及海洋科技电子阅览室。组织科普活动2次,为基层企事业及个人提供了科普宣传、技术咨询1.6万多人次,免费提供科技资料近万份,提供有效实用技术信息134条。
名牌战略成绩显著。全年新增注册商标59件,注册商标总量达到438件。加大“名牌战略”的推进力度,通过积极帮扶指导,促进企业提高技术基础工作和名牌意识,全年申报省级名牌产品6个,市级名牌产品20个,其中神仙紫菜、欢墩芦笋茶等3个产品获省级名牌产品。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56所,其中高级中学5所,完全中学5所,初级中学3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职业中学4所,普通小学10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9.18%,较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年末在校学生数为20.23万人,其中高中生2.90万人,初中生6.82万人,职业中学生1.25万人,小学生9.24万人,特教学生0.01万人。年末教职工1.20万人,其中专职教师1.04万人。高考成绩再创辉煌,全县各类本科达线4023人,高考均分列全省第三,连续8年蝉联全市第一,有5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幼教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有幼儿园249所,在园幼儿数2.91万人。县职教中心通过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验收。30所农村初中“四项配套”工程在全市首家通过省验收。“两免一补”工作扎实开展,全县共减免学杂费2308万元,免收教科书费305万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60万元。
旅游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县有三星级旅游涉外宾馆1家,二星级旅游饭店3家,家庭三星级酒店2家,家庭二星级酒店4家,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全年共接待游客145.15万人次,较上年增长31.3%;实现旅游总收入7.3亿元,增长65.9%。徐福泊船山景区、罗阳休闲垂钓中心被评定为国家AA级风景区。抗日山风景区列入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和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九、卫生、文化和体育事业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6个,病床数1100张。卫生技术人员1866人,其中执业医师651人,药剂人员144人,执业助理医师187人,注册护士566人,检验人员115人,其他人员203人。农村设置医疗点673个,乡村医生1702人。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继续领跑全国,全县共有78.2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95%,参合农民得到合作医疗基金补助187.21万人次,补助总额为3533万元,被国务院表彰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先进县”。推进农村卫生服务新体系建设,已有14家镇卫生院转型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0家村卫生室转型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强与省妇幼保健中心合作,在全国率先建立妇幼卫生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扎实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县疾控中心被卫生部评为“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内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徐福文化节,并邀请中央台《乡村大世界》栏目组来赣榆,通过“美丽海州湾·赣榆”大型主题演唱会、大型仿古京剧《徐福东渡》等民俗民艺表演,让“徐福故里”品牌走向了全国和世界。举办第8届“赣榆风情”文化广场活动32场。实施“四送”主题活动和“农家书香”工程,送戏下乡[FX:PAGE]演出108场,送书下乡2.3万册,放映电影5160场,其中“百部电影进千村”122场、“优秀电影进社区”84场、“受教影片进校园”606场。设立18个流动图书箱,免费发放借书证486个,把图书送到乡村、社区、学校。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先后成功地举办庆元旦“廉政杯”乒乓球、“烟草杯”篮球、“电信杯”羽毛球等比赛,举办门球、乒乓球等老年体育比赛项目十余项,组织大型展演2次,比赛3次。举办了全民健身月启动仪式,开展体育下乡进社区6次,成功申报了27户家庭为“江苏省健身家庭”,培训二级、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2名,组建新健身点13个,形成了县、镇全民健身网络化、规范化的格局。组队参加华东地区少儿拉丁舞比赛,获一等奖。县女子拔河队代表江苏在全国职工体育大会暨第三届体育大会选拔赛中,分别获得三、四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并在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决赛中获得亚军。
广电事业不断发展。大力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100%,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3.1万户,累计户数突破14万户,入户率达53%。电台新闻节目被评为“全市广播电视宣传先进单位”,《农村节目》获得“连云港市第九届广播电视优秀栏目”;在国家级用稿48篇,省级用稿347篇,在上海经济区新闻协作网用稿245篇。电视台在省电视台用稿88篇,有22部电视专题片在北美SCLOA卫星电视网播出。推进有线广播村村通,投入56万元,新上配套设备2000件,信号覆盖赣榆县18个镇418个行政村。年内成功举办第五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和首届“明日之星”中小学生、幼儿才艺大赛。
十、城市建设和环保
城市建设亮点突出。全年完成城建总投资23亿元,实施城镇建设项目152个,新修城市道路11公里。积极策应全市“一心三极”城市建设格局,大力推进海滨新城建设,重点实施21世纪大道、沿河路、环城北路东延、公园路二期等道路建设工程,形成了“三横四纵”的路基框架,县行政中心设计方案基本完成,建设大厦等9幢标志性建筑全面启动,金海岸等4个居住小区开工建设。新增城市绿化面积92万平方米,是“十五”时期的总和。
环境保护总体趋好。坚持环保优先,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县城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均为100%,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97.9%,县城大气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全年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超过310天,县城内的环境噪声达到规定要求。年内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通过考核验收。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实现较低水平增长。年末,全县总人口108.18万人,较上年末净增0.49万人,增长0.46%;其中男性人口56.35万人,女性人口51.83万人;非农业人口46.89万人,增加1.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2248人,人口出生率11.34‰,死亡人口7474人,死亡率6.92‰,人口自然增长率4.42‰。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县列入劳动统计的年末从业人员3.68万人,增长8.0%;共发放劳动报酬4.85亿元,增长28.0%。年末在岗职工3.49万人,其中国有单位2.48万人,集体单位0.22万人,其他单位0.79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612元,较上年增加2181元,增长19.1%。农民增收目标顺利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02元,较上年增加424元,增长10.2%。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3650人,发放养老金6500万元,社会化发放率达100%。新增城镇基本医疗保险4000人、工伤保险2100人、生育保险1200人、失业保险1200人,发放保险金3187万元。全年提供就业岗位10120个,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265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36人,安置县属国有改制企业职工506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增农村低保2283人,城市低保208人,[FX:PAGE]发放低保金1295万元。改扩建4所敬老院,2729名五保户纳入供养范围。开展社会救助,救助城乡困难居民4.9万人,将2.7万名困难群众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十二、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再创佳绩。全年先后取得26项国家和省级荣誉,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11项。15项国家级荣誉主要是:全国绿化模范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新型医疗合作试点先进县、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先进县等。11项省级荣誉主要是:全省财政收入增收表彰单位、全省社会治安先进县、全省渔业工作先进县、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全省双拥模范县等。另外,有县农调队等17家单位受到国家部委的表彰,有县政法委等18家单位受到省委、省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的表彰,有40多个部门的工作在全市系统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注: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项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