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全市新增违建管控机制建设的督查报告

2022-09-30 来源:市政府办

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要求,市政府督查室会市控违办对全市新增违建管控处置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从督查情况看,近年来全市围绕“控新增、销存量、抓长效”工作思路,以创建优胜乡镇(街道)为载体,以督查考评为抓手,新增违建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同时,督查中发现禁违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如部门执法衔接配合不到位、开发园区违建相对集中、个别住宅项目预留违建空间等。对此,要进一步健全相关机制,坚持分类治理,持续推进控增量、减存量;进一步压紧压实基层政府、城管执法、社区网格及物业公司等各方责任,完善源头发现、制止、拆除的长效机制,努力构建禁违工作群防共治新局面。

一、新增违建基本情况

根据省住建厅部署要求和我市违建治理方案,对2018年1月1日以后形成的新增违建坚持有案必立、有案必查,立案率持续稳定100%。经统计核查,2018-2021年全市共发生新增违建5634处、82.65万平方米,拆除4634处、72.66万平方米,平均拆除率82.25%;2022年1-8月共发生新增违建794处、27.43万平方米,拆除630处、22.63万平方米,平均拆除率80%(详见表一)。

表一:2018年以来新增违建查处情况统计表

年度

新发现数量

立案数量

立案率

拆除数量

拆除率

2018

1363

1363

100%

994

73%

2019

1600

1600

100%

1264

79%

2020

1309

1309

100%

1113

85%

2021

1362

1362

100%

1263

93%

2022

794

794

100%

630

80%

注:2022年数据截至8月底,下表、图同。

从整体情况看,2018年以来新增违建数量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全市违建治理基本进入新增管控收效阶段(详见图一)。主城区多数区域及其他县区、功能板块区划范围内新增违建基本可控(详见图二)。

图一:2018年以来新增违建发现数量趋势图

image002.png

图二:2018年以来各县区板块新增违建发现数量趋势图

image004.png

从发生区域看,2018年以来新增违建主要集中在海州区和灌南县,分别占比36.93%和23.71%;其次是灌云县、东海县和赣榆区,分别占比10.77%、9.51%和9.38%;其他县区板块新增违建数量较少,占比较低,均不足5%(详见表二)。

表二:2018年以来全市新增违建发现数量统计表(单位:处,%)

单位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合计

占比

海州区

601

579

341

602

251

2374

36.93%

连云区

41

87

75

36

37

276

4.29%

赣榆区

121

84

242

98

58

603

9.38%

市开发区

6

12

7

12

5

42

0.65%

云台山景区

10

9

21

9

3

52

0.81%

徐圩新区

23

81

79

4

67

254

3.95%

灌云县

81

185

103

238

85

692

10.77%

灌南县

403

468

321

245

87

1524

23.71%

东海县

77

95

120

118

201

611

9.51%

全市

1363

1600

1309

1362

794

6428

100%

从发生领域及表现看,违建主要集中在居民住宅小区、农村涉农建房、开发园区企业和公益性建设项目等4个方面:

1. 居民住宅小区。主要包括新建住宅改造、擅自扩大建筑面积;破墙、破门、破窗改建或扩大原房面积;圈绿、占绿、毁绿违建;在房屋顶层、阳台及退层平台上违章搭建;实施通风井封闭改造及穿层违建;擅自开挖地下室(车库)等。

2. 农村涉农建房。主要类型有未批先建、建新不拆旧、原址加层以及以危房名义翻建重建等。

3. 开发园区企业。主要涉及招商引资项目未批先建;利用原房屋擅自改建;新建临时性生产用房及配套用房等。

4. 公益性建设项目。包括学校、少儿活动中心、医疗卫生机构未批新建、改建、搭建办公场所或临时用房;街道社区违规建设临时疏导点或便民设施;社区超规模建设办公用房及党群中心等。

二、管控机制运行情况

(一)协调联动机制。市城管局与市12345公共服务中心建立协作机制,并从规划审批和物业管理方面着手,与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联动治违,加强对隐患节点、隐藏设计、易发区域(如物业小区)的前瞻性审查监控。依托信息化平台实行“网格化”监管,逐步实现新增违建“动态清零”。健全镇街和物业小区监管巡查和监督制约机制,及时发现、快速拆除违法建设。

(二)快速处置机制。一是分级巡查防控。结合12345平台投诉、群众举报线索开展日常巡查,对新增违建多发的乡镇街现场督办。二是定期集中攻坚。市县联动开展住宅小区违建治理等专项行动,将新增违建列入首要排查整治项目。根据实际在相关区召开拆违现场会,组织镇街观摩交流,新增违建管控能力不断提升。

(三)疏堵结合机制。在市电视台设立“港城治违在行动”专题,每半月集中报道违建治理动态。推进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落地,有效回应解决群众合理建房需求,以合法批建化解违建拆控难题。针对市民反映强烈的孔望尚府、惠丰纺织等小区违建,均已组织立案查处,并对接征信部门实施信用管理,对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按政策分类处置,坚决做到应拆尽拆。

(四)紧盯关键机制。坚持超前动员部署,多维度巡查监管,镇街班子成员在岗带班,执法人员全天候巡查,2021年春节我市首次实现节假日期间新增违建“零增长”。今年1-8月,通过健全“铁脚板+大数据”、“领导带班+定人定岗”等机制,全市重大节假日再次实现新增违建动态清零目标。

(五)以查促改机制。成立违建专项督查组,定期制订计划,随机明察暗访,通过个案督办、拆除震慑、现场核查、通报讲评等措施,推动基层有效履职,确保治理目标落实、政策落地。督促海州区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专案督办、定期研判、约谈乡镇街等形式,带动全区治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三、管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违建查处监管力度不够。一是巡查发现处置不力。控违工作关键要发现在早、查处在小。各属地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居)作为网格巡查基本单元,落实监管责任不到位,对新建、在建的违法建设巡查不及时、没能做到全覆盖,发现问题不能第一时间举报报告,导致错失处置良机;有的视而不见,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现象;有的甚至私自承诺、变相支持违建行为。城管等部门对违建巡查处置不够及时主动、办法举措不多不新、执法存在宽松软和不公正等现象,导致新增违建屡禁不止。二是政策制度不完善。各级至今未对新增违法建设予以明确界定,省级层面尚未出台相关制度文件;我市违建治理模式大多借鉴省内南京、常州和浙江省等地做法,对部分违建的认定和查处缺少相应的执法依据。三是审批监管存在缺失。规划、住建等部门在项目立项、图纸审核等环节未能杜绝隐藏设计;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在施工建设、非法营销环节存在监管不足问题。

(二)部门衔接配合程度不高。违建查处涉及城管、自然资源、住建、水利等多个部门,因职能交叉、协调不畅等导致禁控违工作合力不足,部分违建未能及时处置。同时,实施行政处罚后复议诉讼期较长,往往陷入程序走完、人已入住怪圈,给违建后续处置带来较大困难。少数乡镇街源头管控不力,存在巡防管控走过场、批后监管不到位问题,导致“批建不符”等现象仍有发生。

(三)园区企业违建问题明显。为推动招商引资项目尽快投产运营,一些地方默认企业未办理规划审批手续即开工建设,甚至建成多年手续仍不完善。大多项目未经环评、地震、消防等验收,存在安全隐患,给园区建设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如海州工业园、新浦工业集中区大量企业未批先建,部分县区乡镇工业集中区未经审批即开工建设或超规划建设等。

(四)住宅项目预留违建空间。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擅自调整规划设计,在房屋预售时以口头承诺、甚至列入隐形条款等形式,允许在底层圈围墙、中间复式穿层、退层平台搭棚屋、顶层建阳光房等,致使新建小区违建频发。如海州区合力铂金公馆、孔望尚府及易居公馆等小区,市开发区绿地悦澜山等小区违建集中多发,部分已引发信访问题。

(五)违建管控成效不够平衡。一是主城区处置成效不明显。新增违建呈集中化、区域化趋势,居民小区违建依然多发。二是疏堵结合落实不到位。涉农建房审批监管机制还不健全,部分县、涉农区审批流程不规范,甚至存在多年不批现象,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三是公益类违建监管薄弱。少数学校、医疗机构、少儿活动中心等未办理规划许可手续进行新改扩建,或搭建办公场所、临时用房;一些街道社区超规模建设临时疏导点及便民设施等,有的甚至存在半商半公现象,如海州区少年宫、幸福路文化社区党群中心用房、绿园南路疏导点等违建。四是群众投诉违建处置率不高。根据市控违办相关数据,近两年市12345平台违建投诉处置率均在50%左右,个别区甚至不到20%。

四、加强新增违建管控机制建设的相关建议

违建整治是城市品质提升的迫切追求,是回应群众期待的民生之举,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各相关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紧盯“零增长”和“减存量”两条主线,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强化源头治理,完善相关机制,确保违建整治快见成效、常态长效。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合力推进机制。建议参照浙江等地经验做法,建立禁控违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情况,统筹协调违建治理和重大问题处置。研究出台《连云港市违法建设控制和查处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形成依法治违、联合控违、有效禁违的工作格局。部署推进全市违建治理“一张网”,推动与创文、创卫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机融合,强化部门联动,整合拆违力量,切实做到违法建设监管无死角、无漏洞。

二是突出重点环节,推行立体巡查机制。将禁违工作重心下移,建立“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员、小区物业“管家”作用,发现问题立即上报,镇街执法队伍及时介入、快速处置。全面推行“铁脚板”式巡查制度,在重点片区卡口设立查验点,对新增违建由所属乡镇街牵头,自然资源、城管、住建等部门配合做好调查取证,严格做到发现一处、拆除一处,第一时间拆除销号。定期不定期开展违法建设治理专项行动,组织联合执法队伍,对违反规划、存在安全隐患的存量违建进行强制拆除,坚决挤压违建行为存在空间。

三是提升处置成效,实施分类治理机制。依据政策、坚持标准、区分情况,对违建综合采取拆除、完善手续和暂缓拆除等方式分类处置。对招商项目类违建,原则上采取完善手续政策处置,指导属地政府一案一策、集中会办,县区政府兜底解决。对国有企业违建,按照《关于规范历史遗留违法违规建筑物处置工作的实施意见》执行。对符合标准的社区办公用房、临时疏导点等设施,由属地政府对接职能部门加快手续办理。此外,定期对民房进行规范审批集中会办,有效解决群众合理建房需求。

四是严格督查考核,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要进一步健全违建治理督查考核机制,努力形成工作闭环。完善举报反馈机制,畅通市、县、镇三级违建举报投诉渠道,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举报案件限期受理、查处和反馈。坚持以“12345平台”案件为抓手,对群众反映的违法建设问题及时移交镇街、园区,并对处置情况跟踪督查,切实提高处置率和群众满意度。严格落实“一事双查”机制,通过不间断的督查督办,有效解决基层发现问题不及时、工作落实不到位、执法巡查不全面等问题。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