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港口"十一五"规划
1、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速度、结构、质量、管理、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落实“以工兴港、以港兴市”发展战略,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转变港口增长方式,优化和整合港口资源,完善港口布局,实现粗放式向集约型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优化和提升,加快建设、扩大规模、提升等级、完善功能、调整结构、改善环境。加强港口行政能力建设,全面履行好港口行政管理的各项职能职责。
根据全国沿海港口发展战略,结合连云港港腹地经济发展情况及“十一五”运量预测,确定连云港港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是: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信息畅通、优质安全、便捷 高效、文明环保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将连云港港建成集装箱优先发展的亿吨大港、青岛和上海之间最重要的干线大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组合大港。“十一五”实现超亿吨大港:能力建设在“十五”基础上翻番,2010年实现吞吐量超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300万TEU,力争2008年提前实现该目标。
2、发展思路
“十一五”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四大功能”:一是港口的交通枢纽功能;二是港口的现代物流功能;三是港口综合贸易功能;四是港口信息功能。围绕 “四大功能”,加快建设、扩大规模、提升等级、调整结构、整合资源、改善环境,构建“一体延伸,两翼拓展”的港口布局,统筹考虑港口硬件建设和软环境服务,实现港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延伸“一体”,突出枢纽功能。
立足现有港湾,充分发挥多年来投资建设并逐步形成“浅水深用”范例的深水航道功能,在形态上延伸利用不可多得的深水岸线,突出重点,优先发展集装箱,加快建设庙岭集装箱作业区和旗台干散货作业区,启动西大堤集装箱作业区建设,码头建设向规模化、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在功能上延伸带动临港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和直接腹地发展,提升码头功能,整合、优化配套场地和集疏运等功能,美化、优化、强化主港区。在口岸建设和航线开辟上延伸服务,充分发挥其枢纽作用。同时,统筹港口、城市、旅游和产业协调发展,逐步调整优化现有港区的功能布局,使港湾内成为集装箱优先发展的亿吨大港,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
(2)拓展“两翼”,强化组合开发。
充分利用主体港区的码头功能,在跳出狭小陆域后,与物流园区、工业园区组合开发,形成港口增量的直接腹地和货源;跳出现有港湾,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港口配置资源作用,充分利用全市岸线资源和后方土地资源,在全市沿海岸线展开港口布局,加快开辟服务于沿海、临港产业发展的工业港区。着眼于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埒子口港区、灌河口港区为南翼,为承接主港区大宗散杂货功能转移以及周边布局冶炼、重化工产业和煤炭中转基地创造条件;以海头港区、柘汪港区为北翼,建设直接为临港产业配套的码头,以最快速度形成沿海脐部的苏北港口群,昂起江苏沿海经济带的龙头。
(3)整合资源,促成港城一体化。
按照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有机联系的规律,基于统一规划、政府引导、调整结构、协调发展的原则,全力推进连云港港口资源整合,促成港城一体化。一是整合连云港区,优化港口结构,调整现有港区的功能布局。二是整合“一体两翼”,按一体带动两翼,两翼呼应一体,功能互补,公用与货主码头错位,不重复建设为目标,合理定位与分工,并充分与当地产业发展相适应,强力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三是整合港城、产业布局。通过适当调整港口区、旅游区、城市商务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合理分离道路功能,统筹港口、城市的协调发展,使以港口资源要素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和城市旅游业、临港产业内外互动,港口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
(4)协调管理,营造良好的口岸环境。
加强综合管理和协调服务,提高口岸大通关效率,进一步完善转关运输监管模式,保证陆桥运输畅通;改革查验监管办法,支持集装箱和客货班轮的发展;加快口岸开放步伐,推进二类口岸建设,使口岸配套查验职能满足建设亿吨大港和“一体两翼”发展需要;推进口岸信息化建设,整合口岸信息资源,建设口岸公用信息平台;进一步改善口岸软环境,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大局意识,在服务中监管,在监管中服务,积极为港口招商引资和重点建设工程创造条件,满足港口快速发展的需要。
3、建设重点
为缓解港口结构性矛盾,完善港口功能,提升港口综合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将加大投资力度,加快航道、防波堤等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公路、铁路集疏运系统,建设一批大型专业化泊位,加快北翼海头港区建设,启动南翼港区外围公路、水运及航道等基础工程,具体建设重点包括:
(1)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主要建设项目包括续建墟沟作业区5万吨级航道,扩建15万吨级进港航道和旗台作业区防波堤,启动30万吨级航道建设工作,改造港区铁路运输系统,建设南侧港区疏港快速通道,扩建宿城隧道,启动北侧港区疏港快速通道工程。
(2)加快主体港区建设步伐,启动两翼港区起步工程建设,实现港口向专业化、大型化、深水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主要建设项目包括庙岭三期突堤集装箱泊位工程、25万吨级铁矿石接卸工程、30万吨级原油接卸工程、液化天然气接卸工程、10万吨级氧化铝专业化泊位工程、10万吨级散化肥专业化泊位工程、液体散货泊位工程、焦炭专业化泊位工程、客运码头工程、海头港一期工程等,新增通过能力4630万吨、250万TEU;实施大堤集装箱作业区一期工程、推进实施两翼港区的集疏运和码头建设,为港口向两翼拓展创立基础。
(3)整合港区布局,调整港区功能。包括迁移港区内非生产性设施,调整港口支持系统岸线,整合港区内主要生产设施,逐步调整港区功能布局,使南侧港湾内逐步形成由西向东依次为洁净的件杂货、集装箱、散货的功能布局。
(4)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和拓展港口与口岸功能。重点推进电子口岸建设,以国际商务中心为依托,以市大陆桥信息中心为基础,整合口岸信息网络资源,建立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公用信息平台,实现全口岸、全方位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从根本上提高大通关效率和服务功能。争取口岸查验机构增编及配套设施建设资金。开放堆沟港(含长茂港)、燕尾港等为二类口岸。航空口岸建设开放。建设主要货种如铁矿石、氧化铝、化肥、煤炭、焦炭、粮食、胶合板等货运交易中心,建成保税物流园区和大型停车场。建立港口电子商务平台,完善物流信息中心建设,设立药品进出口口岸等。
(5)资金筹措
根据“十一五”规划,为在2010年实现超亿吨港、干线港、组合港的目标,累计需投入约184亿元(详见附表)。
港口码头建设投资112亿元以市场化运作为主,由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等投资建设主体通过自筹、招商引资、商业银行贷款、上市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解决。
基础设施如航道、疏港道路、防波堤、非生产性设施的迁建等由政府引导,以政府投入为主,市场运作为辅,结合土地等资源配置方式筹措资金。
各种公益性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由政府以政策和土地等资源配置予以支持,并以市场化等多元方式运作筹措资金。
4、生产经营
(1)大力开拓货源市场。充分利用周边密集的高速公路网络,发挥“绿色通道”政策效应,吸引苏北、苏中乃至苏南、鲁南、皖北地区货源。以陇海兰新铁路为轴心,以“五定”班列为载体,确立运距及价格双重优势,引导中西部地区货源流向连云港港。
(2)巩固扩大航运市场。争取国内外船公司增开远洋干线,增加近洋和内贸航线,加大航班密度,争取2008年月航班突破400个。
(3)优化提升集疏运市场。争取铁路运力支持,不断提高装卸车水平;积极扩大公路物流和水水中转规模;适时发展管道运输,形成各种集疏运方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竞争格局。
(4)做大特色物流市场。大力拓展增幅全国领先的集装箱国际枢纽港品牌,沿海重要生产资料进出口港、大宗散杂货多品种全国第一港品牌,服务最优中韩客货班轮航线品牌,以信息化电子商务为支撑,向上下、左右延伸和拓展服务空间,建立港口企业自营的物流链乃至产业链,提供更具个性化的“门到门”服务;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航运企业、物流公司投资港口物流产业,提升港口功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接通全球物流配送网络。使港口逐步实现从装卸运输中心到物流配送中心的转变。